近期,材料與能源學院施志聰教授團隊在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用鋰金屬負極改性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AG上海百乐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Energy(IF=15.46)AG上海百乐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IF=15.09)、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8.69)等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
鋰金屬負極具有最低的電化學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超高的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密度(0.53 g cm-3)等優異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高比能二次電池體系(如鋰硫、鋰空和固態鋰金屬電池等)負極的理想候選材料。然而AG上海百乐门,由于鋰金屬負極的高化學活性使其自發地與電解液發生副反應AG上海百乐门,所形成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膜因無法承受鋰沉積/剝離過程伴隨的體積變化而導致連續不斷的破裂/再生并引發鋰金屬的不均勻沉積,進而形成鋰枝晶,導致了庫倫效率低、循環壽命短和安全隱患等問題,成為制約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體系走向實用化的技術瓶頸。
針對鋰金屬負極存在的上述問題,施志聰教授團隊從三維集流體的表界面工程以及人工SEI膜構筑兩個角度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1)在商品化泡沫鎳骨架表面均勻修飾準單層親鋰AuLi3位點抑制鋰枝晶生長;2)在商品化泡沫銅骨架表面構筑雙連續亞微米多孔銅結構抑制鋰枝晶生長;3)在商品化泡沫銅骨架表面構建亞微米多孔銅鋅合金與熱偏析親鋰納米鋅位點協同抑制鋰枝晶生長AG上海百乐门;4)海藻酸鋰基人工固態電解質界面層用于穩定鋰金屬負極?;谝陨细男圆呗訟G上海百乐门,鋰金屬負極的電化學性能獲得極大提升AG上海百乐门,具體研究結果詳見下列相關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19300820?via%3Dihub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8b0197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19305543?via%3Dihub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9b12634
該系列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AG上海百乐门、廣東省科技廳產學研重大項目、廣州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對外科技合作項目等科研項目的經費支持AG上海百乐门。項目研究成果為鋰金屬負極的改性提供了新思路,對推動下一代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體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